怎么看货币政策长短期目标的协调?专家:反映在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中
发布日期:2024-07-02 10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77

 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 范子萌)6月19日,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详解货币政策立场。演讲中,潘功胜具体阐释说,我国货币政策要注重把握和处理好短期与长期、稳增长与防风险、内部与外部三方面的关系。而不同于海外央行总体保持高利率、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,我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。

  如何理解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内涵?事实上,央行权衡长短期目标的最主要体现,就是坚持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。

  结合近年来货币政策操作实践,业内专家对记者分析称,前些年,受疫情因素影响,货币政策适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,以应对短期冲击。金融总量指标增速快于名义经济增速,融资成本显著下降,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。与此同时,政策出台及操作留有余地,因而在疫情平稳转段后,货币政策力度才能逐步回归,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等中长期目标能够持续推进。

  而且,央行日常操作也会合理权衡长短期因素。“流动性形势变化后,基础货币投放由外汇占款,切换为更多依赖降准和再贷款,短期流动性调节还会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,有效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条件。”专家称。

  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如何锚定?潘功胜表示,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把维护价格稳定、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。对此,市场专家认为,长短期目标的协调还是会反映到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中。

  关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,业内人士表示,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强调把握好力度和节奏,是综合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后的抉择。

  从过往的货币政策操作中,可见央行的平衡之道。业内人士分析称,总量上,努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,保持货币信贷与实际需求匹配,同时又坚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;价格上,引导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,同时也要实现银行自身稳健经营,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、引导银行负债端成本下行,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;结构上,则引导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,同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,由银行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并自担风险。

 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,货币政策如何统筹内外部均衡?潘功胜表示,我国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,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。

  这也意味着,货币政策的首先立足点是国内发展。市场专家认为,在政策周期错位下,我国货币政策顶住了外部政策收紧压力,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,支持扩大了国内有效需求。政策调整稳妥审慎。

  回顾看,前些年,发达经济体长期实行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政策,近年来为解决高通胀问题又快速大幅加息。相比之下,我国一直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,坚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,既保持对实体经济足够支持,又避免大放大收,不会对经济金融稳健运行带来冲击。而且,汇率近年也经受住了考验,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相对稳定,为国内利率下行创造了条件,也有效应对了单边一致性预期和超调风险。